Saving Mr. Banks已是2013年的舊電影,但最近我才終於找來看。

故事描述的是Walt Disney先生為了想將作家 P.L.Travers女士的小說翻拍為電影,在劇本上與之多加斡旋的過程。其中,又著重在Travers筆下的故事如何投射自身童年、心理上多所掙扎與轉變的歷程。
對小女孩來說,爸爸的承諾是重要的。當年是爸爸教她自由揮灑想像,也是爸爸帶給他厚實的安全感與重如泰山的保證。然而大人為孩子虛構的美好終將隨著孩子越來越懂事而一一破滅,守不住的承諾更成了最大的傷口,帶給女孩極大的打擊與痛苦。
因此,P.L.Travers女士面對專門打造夢幻的迪士尼影業,一直是相當不屑的。要不是為了掙錢,她寧死也不願到加州談這樁合作。在討論劇本的過程中,她不斷碰撞著內心的傷口,一方面因為迪士尼以糖衣包裝現實送給孩子而憤怒,一方面卻又因為投射了父親角色的Mr. Bankers被塑造為殘忍個性而不忍。
然而,最動人的是,Walt Disney先生讀懂作家的心,並告訴她自己童年也有過悲慘境遇。Walt Disney的爸爸經常在寒天凍地使喚他們送報做苦工,讓他常暈厥又醒在雪地中,痛苦不已。種種不愉快的回憶,也是他要求員工別稱呼他 Mr. Disney,直接稱呼他Walt的原因。
Walt Disney最後說,原諒自己、放下過去,是重要的。說故事的人,能夠在故事裡運用想像力重建秩序、一次次激起孩子的希望,就是他的使命。(That’s what we storytellers do. We restore order with imagination. We instill hope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.)
這一段非常觸動我,也是我心底一直想表達的:渴望散播美好的人,並不是真的不懂世界的現實與殘酷,而是因為深刻的懂得了,才更深刻地相信創造美的可能。
劇末,作家在首映會上釋放了童年那極度傷心的靈魂。而一部美麗的作品,正可能用各種方式,釋放世界上千千萬萬帶著各自創傷故事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