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這部片我是很感動的。

故事的軸線不難,關於困境、夢想、成功、迷失、愛、尊重、初心。激勵人心的電影所需元素一個也沒有少,但真正感動我的不是表面看到的這些,而是身為一齣歌舞劇,製作團隊如何在詞、曲、舞的環節裡注入精神,把劇情的氣氛步步堆疊到位。

瑞典夜鶯一聲聲 “Never, never, never be enough”(永遠、永遠、永遠都不夠),除了在音律上展現歌喉,亦暗喻著當時主角對於擁有成功不滿足,「還想要更多」的心情。戲團在This is me裡唱著 “When the sharpest words wanna cut me down, I’m gonna send a flood, gonna drown them out. I’m brave, I’m bruised, I’m who I’m meant to be.”(當尖銳無比的言語要擊倒我,我會召喚洪水,將他們淹沒。我很勇敢,即使遍體鱗傷,我知道我將成為什麼)完整示現了言語如刀劍,而溫柔、堅定、帶著傷的心,又是如何能容納這一切,挺著腰桿勇敢前進。

主角夫人一曲“Tightropes”唱出毅然決然陪著丈夫冒險,途中有驚險卻也有美麗,既帶著愛又得要面對未知的微妙心情。“Never sure, never know how far we could fall. But it’s all an adventure. That comes with a breathtaking view. Walking the tightrope.”(充滿著不確定性、絲毫未知我們何時會墜落,但這都是冒險,帶來令人屏息的景致。和你一起走在鋼索上。)

劇團的每個人都有他們奇異的地方,電影用了外顯的形體特質,也是最受探討與爭議之處。而我卻覺得外顯形體要隱喻的是抽象的一切,有著不同思想、對同樣文字有著不同解讀的我們,何嘗不是劇團裡那些成員的縮影?我們何嘗沒有經歷過被人誤解、被人要求做不適合的自己、或是感覺自己的格格不入?

可是我們永遠都有權利為了自己而舞,在分享快樂裡找到最耀眼的一面。

我特別喜歡幾次舞蹈結束,觀眾掌聲四起,而表演者卻暫時存在靜默中的那一刻。是那一刻帶給主角許多生命的體悟,無論那是一開始的不可置信、中間的迷失、還是最後的初心,那回神到滿堂彩之前的靜謐都是無比重要的,在那一秒裡他獨自看著生命如何見證著努力的痕跡、夢想的溫度、起心動念能被守護的程度。

電影結束在一次歡騰的演出,以及一句「帶給別人快樂是最高貴的藝術。」

這個結尾扣緊了我的心念,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有些作品不足掛齒,可是看見的人臉上卻綻放真實微笑,那一瞬間快樂是實實在在的,無須對任何人解釋。:)

ps. 寫這篇文之前,看了很多篇別人的心得,原本想針對某些論點回應,但最後還是決定直接書寫我的感覺。這部電影是「啟發」自真實事件,歷史上一名奸巧的商人,在這個故事早已被改寫為另一個角色,既非標榜傳記,自然不能再以歷史事件評論他~而這部片身為一齣歌舞劇,就跟結尾的宗旨一樣,對我而言是相當讓人精神一振,帶給人行動力的作品,很適合新年來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