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父母相處,與自己和解:讀張曼娟《我輩中人》

從近幾年的「情緒勒索」概念到前陣子選舉激起的兩代拉扯,再到甫與長輩共度的春節假期,許多人都意識到與父母相處、溝通的難題。或許是與父母相處的課題複雜度高、又極易引起價值道德觀的爭論,市面上談此議題的書籍,仍比「與孩子相處」或其他人際關係的探討來得少。
《我輩中人》並不是一本專門探討父母議題的書,但作者年近六十,同樣也面對著與老父母相處的課題。除了書寫「年齡帶來的體悟」,她也寫身為重病老父母的照顧者,許多真實的心得和思考。而在討論到同樣身為中年人的故事時,其中有一段書寫節錄如下:
「許多中年人的成長記憶都不快樂,追究起來當然常和父母親相關。有些人在歧視、壓抑與委屈中長大; 有些人在衝突、暴力與疏離中長大,好不容易走到自給自足大的年齡,以為可以揮別陰暗的過往,老父母卻需要你的照顧,命運再次掌握了你。原本以為他們老了、弱了,能心平氣和地談論過去,化解心結,然而全不是這樣的,一碰到過去,老人們有千百種藉口與推託,甚至是指責,你又成了那個憤怒、悲傷而無助的孩子。與老父母和解是很困難的。」
「曾回到故鄉看看自己成長的老屋嗎?如今已經傾圮,房樑塌陷,窗戶破損,被荒煙蔓草包圍。想要在那裡尋找安全的棲身之所,只是徒勞無功。拉出距離看待被照顧的父母,他們也就是無助的、被病痛纏身、充滿恐懼的老人,如此而已。和殘破的老屋並無二致。」
「只要能在心中與自己和解,便已足夠。」
我們的年紀未必已遇到父母重病,但我的確相信,每個世代的人其實先天配備著不同的靈魂,再加上後天不同的成長背景,世代間「有理說不清」可以說是正常的現象。重要的不是思索我們如何「解決問題」,而是我們要選擇如何面對、如何看待、又如何安置自己的心。
這些「如何」以及「與自己和解」都是很大的題目,很多療癒工作也是在處理這些課題。但在那之前,我們的覺察和意識必須先看見與自己和解(相對於去解決與父母的溝通問題)的重要性,才能將自己從沉重的泥淖、情緒的傷口裡拉起來,重新為自己選擇下一步。
大題目的內涵留待以後慢慢書寫,謹以閱讀有感做為序曲分享,希望身為子女的你們也和我一樣感受到了張曼娟作家文字裡微小的、指向療癒之路的光。
※照片攝於清境農場,當時不小心背光覺得效果不是很好,卻恰好貼近這篇文章的氛圍。
※ 同場加映-輕鬆一點的題材,去年也讀張曼娟作家《只是微小的快樂》:
https://sparklinglifenina.com/2019/05/08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