驚喜有分兩個層次,一種是平常單純為了逗人開心,精心設計的小亮點。像是為朋友策劃的生日儀式、藏在另一半每日動線上的小紙條、寄送意想不到的小心意等。  

另一種驚喜是像聚光燈一樣,以引起大眾喜悅的方式照亮問題。《喜悅的形式》書中提到德國藝術家Jan Vormann用彩色樂高積木修補世界各地的建築 (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janvormann/?hl=zh-tw)、倫敦的Steve Wheen以鮮花、苔蘚和小裝飾品填補凹凸不平的路面 (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otholegardener/)。這些積木和植物並不能真正解決建築和馬路的結構問題,但卻成功吸引人們注意,同時帶給街角亮眼的小驚喜。  

「意想不到的元素」也出現在家居用品設計中,荷蘭設計師Marcel Wanders擅長在細節加入驚喜,他保留家居用品為人所熟悉的基本架構(例如椅子就有四腳),但在設計層面發揮張力,讓整體產品變得極具創意。全然的奇特會讓人感到難以接近,但恰好的古怪融合在熟悉之中,就創造了美好的感受。(相關報導:http://www.mottimes.com/cht/article_detail.php?serial=525&type=1)  

驚喜不僅是調味料般的存在而已,書中也說,「當我們感到壓力或焦慮時,對糢糊事物和風險的容忍度會降低,使我們更容易拒絕另類或新奇的事物。但是在喜悅狀態下,我們的心態會比較有彈性,更容易接受差異。」這件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,運用驚喜是可以促進社會共融的。  

書中舉例3D列印顛覆義肢的設計,以往總是盡可能製作接近膚色的外觀,過程複雜且昂貴。對兒童來說,必須配合成長速度更換義肢是不敷成本的。3D列印技術改善了成本問題,開始能為兒童客製化義肢,且不同於接近真實皮膚的樣貌,他們開始做成螢光色、加裝可以射出亮粉的小機關。孩童家長發現,以前孩子被欺負的狀況減少了,同儕反而羨慕這些如同電影英雄般酷炫的手腳。  

老公也曾運用3D列印技術,為從蒙古來臺接受治療的小朋友製作腳踝輔具。不只是傳統替代石膏的固定功能而已,他也考量到以鮮豔的顏色列印,希望帶給孩子明亮獨特的感覺。仔細想想,照護領域的空間或是用品,其實有很多細節都可以加入驚喜元素,轉化弱勢、病痛的孤獨苦悶,激發奇妙、新鮮和愉悅,同時也能轉化社會觀感,讓各自不同的人們更靠近彼此。  

多一點觀察和想像,在生活中發現驚喜與製造驚喜,都是充滿療癒感的美事!

圖:咖啡廳,抬頭發現的驚喜小設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