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天聽到隔壁桌的人正在推銷一對一表達能力訓練課程。對方見學生猶豫許久,說了同事其實建議他應該要挑學生,但「覺得你不是高材生,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在你身上。但我還是算你便宜,是真的想幫你。」又說「去外面找心理諮商師也要3000塊,浪費錢,你跟我約就好,除了教你知識課程,也可以一對一幫到你的困難。」

我想起了許多我所認識的諮商師和療癒工作者,想起他們是如何努力以知識、經驗和深具療癒力的特質,陪伴個案度過重重難關、經歷屬於每個人的心理進程。我也想起課堂上探討這些歷程時,我們是如何認識到個別情境的複雜脈絡、又是如何定義著助人者所應涉入的程度、說出的話語、提出的問題、意識到的目標等。  

我知道這一切的專業和努力,不能被簡化為該番說辭。  

我不禁想著那位有意求助於表達訓練的學生。我不知道他是否接受了對方對他的「定義」,也不知道他求助的動機為何,是什麼讓他認為自己需要學習表達?在他和表達之間的情緒或記憶,是什麼?又是什麼阻礙了他跟表達之間的距離?  

然後,我想起了好幾年總是自認不擅表達的自己。想起了曾因表達而被否定、被嘲笑的經驗,也想起曾因表達而感到後悔的時刻。  

問自己:這些感覺究竟是什麼呢?  

與其說是被傷害,更像是,我覺得自己受了傷。那些經驗對他人而言無足輕重,而我卻像是被轉動過的指針,失去分秒間的穩定和安寧。  

害怕再度受傷的當下,回頭看,其實傷害都不是別人能給你的。  

受了傷,是因為自己很在意的某些點,儲存了傷痕在心底。


#看見傷痕 #覺察 #跳脫受害者角色 #療癒 #自我療癒 #表達 #花藝 #花藝設計 #floraldesign #flowerarrangement #healing #healingjourn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