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發生在我身上奇特的事之一,就是當選了社區的主委。自從上任後,偶爾我到樓下領外送餐點,管理員會盡責地大喊:「主委!您的餐送來了!」不知為何,我總希望剛好管理員不在位子上,不然就會有複雜的尷尬困窘湧上來,讓我好想躲起來。 

後來我才認出來,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包袱。 

就像在工作上總特別害怕老闆的詢問,下意識就擔心自己事前沒有想得夠周到。面對稱讚,也多是擔心下次的表現大於感到開心 — 這是自我要求的包袱。面對作品發表,不知道別人會如何反應,因此在開始前就有點綁手綁腳,不確定如何表達或表現,甚至造成自我定位的迷茫失根感 — 這是難以自我肯定的包袱。不熟的人熱情問候或試探,總是覺得尷尬、害羞,不敢說出真實的話、或甚至想著對方到底是不是覺得我xxx — 這是自我形象的包袱。 

包袱是許多會造成壓力和恐懼的無形規範,它們可能源自與人互動的經驗、整體社會的框架、家長教養的期待、學校教育的塑造、同儕的言語評論等等。而我們往往身帶許多包袱卻不自知,在慣性的行為模式下,以為這就是我們的個性,外界的回饋於是在我們習慣解讀下,又增強了同一個行為,我們就此攬著許多包袱,在羞赧、不好意思、害怕、自責、沉重的情緒中反覆碰撞,更深的部分,還可能發展為憤怒、悶悶不樂、神經質的揣測。 

還記得我們都還是孩子時,那份無傷大雅的調皮嗎? 

有時候我們會對他人的言語,做出不按牌理出牌的回應,有些的確不禮貌、有些卻令人發笑。盡情玩樂時,我們沒有框架的概念,放輕鬆讓新點子湧現,或許心血來潮就搗蛋一番,把周圍的人都逗得好開心。 那是專屬於孩子的調皮,也是我們最沒有包袱感、最忠於自己的時刻。🤸‍♀️ 

現在我們長大了,看見包袱時,其實可以試著問自己:如果想像中不希望發生的情境真的發生了,會怎麼樣?世界真的會崩塌嗎?你會變得不是你嗎?沒有達到要求,讓別人失望了,真有那麼恐怖嗎?誠實說出自己的想望,真的會那麼嚇人嗎?別人的反應不如預期,真的會毀滅嗎?你自己知不知道你正在做什麼呢?知不知道你的渴望和你的限制?知不知道,哪裡可以做得更好、哪裡其實不需要多所解釋?知不知道,什麼是不禮貌、什麼是小幽默、什麼時候可以來點無傷大雅的調皮呢? 

鬆綁包袱,當自己是個調皮的孩子。每件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、可以有不一樣的處理準則、可以有不一樣的下一步、不一樣的心理反應。 

嘗試拋開包袱,用更有趣的方式來個出其不意的回應,別忘了搭配一個友善的笑,假如對方錯愕,也沒有關係。如果你心跳加速、感覺到生命的悸動與活力,也就表示你順利鬆綁包袱、正忠於自己的感覺。 

成長和社會化的歷程中多少需要一些「包袱」來保護我們自己,但是當它們太過緊繃,往往會讓人失去源自本質的動能。在鬆緊之間調和,學習享受這個過程,滋養的力量終會長成智慧,讓我們面對各種情境,有機會更放鬆、更自在、更貼近自己的心。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