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,我是班上甚至整個年級的考試和語文競賽常勝軍。我有內在的驅動力,想把手上的事做好,而那時覺得成績顧好,就是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。  

有一天我察覺,即使在旁人看來我的好表現已是理所當然,但我卻嚴重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。考試考得好,我會跟自己說只是老師出題變簡單了。上台接受表揚,雖然有些雀躍但我還是害怕被太多人關注,總是盡量隱藏自己。我自覺並非要求完美,因為我很清楚完美的不存在,只是我抓不到盡力的邊界。不完美至少要盡力的原則,像個無底深淵緊緊拽著,我從未看見自己包裝在好表現之下的不安、脆弱與徬徨。  

漸漸我就認為,我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。  

大約有20幾年的時間,我都在和這樣的自己拉扯、搏鬥。近幾年離開學校,在職場中找尋自我定位時,從與別人互動及與自己對話中,我知道自我肯定有多麽不容易,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不一樣,卻經常在社會中被期待著近乎同一模式的互動和表現。有時候不是做自己、不在乎別人就好,而是身為團體的一份子,自然就有潛在法則,如何順利生存下來、同時安置長時間處在迥異於自我本質的能量中那無處伸展的心,其實這不是關於「融入」的課題,而是關乎「如何看待自我」、「如何掌握我與自己的關係」。  

於是我選擇暫停,踏上了忠於自我的旅程。  

在能力所及範圍內,我學習有興趣的才藝、進修令我好奇的身心靈課程、開始了一直很喜歡的文字書寫、大量閱讀並吸收想要了解的資訊。我為這個世界的廣闊感到渺小、卻也感到振奮,因為我有學不完的新知、有探索不盡的寶藏。  

就像靜心能沉澱一天的情緒,暫停則可以沉澱多年的矛盾和翻騰。我深刻梳理每個時刻自己的感受,看見那個曾載浮載沉,在反覆迴旋中泅泳的自己。想像換氣的剎那、鬆一口氣的片刻,發生的是什麼?什麼事讓我真正大口呼吸,無關其他人游得多快、多遠?什麼事情,是別人做起來很費力、很枯燥,我卻樂在其中的?這些指標都暗示著心底真正的渴望,值得花點時間多所嘗試、跨步、琢磨和努力。  

當我真正開始排除各種困難、實踐心之所向時,也是把抽象「自我肯定」具體化的開始。專注在過程中,誠實看見自己的優缺點,但不以大眾標準衡量自己的定位,慢慢就釋放了心底的徬徨,有了然於心的開闊和踏實。我學習用開放心態接納自己犯錯、也接納人際互動中對方的各種反應。我試著肯定現在的任何狀態,同時清楚思考自己要往哪個方向前進,在做自己與跨出舒適圈中,摸索巧妙的平衡點。  

在實踐的路上我漸漸明瞭,自我肯定不是抽象的口號,它是完成人生使命、建構理想生活、經營質佳關係以及促進自我成長的基石。  

即便有了如此的體悟,也總提醒自己永遠記得,為心留下空間和彈性。一定會有事情打擊信心,一定會有狀態低落、懷疑自己的時刻。低潮來襲時,跳脫自己的角色,從外頭看一看。清楚自己可以勇敢設定下個目標,也可以勇敢接受現狀。反省跟思考都是正常的流動,提醒自己,沒有任何一段路會白費。  

「自我肯定」這個課題,帶我走了很長的一段內在旅程,讓我體會紮根的感覺,穩固了我的生命。在無常多變歲月中,能以內在的穩定做為光源,照亮前方道路,我感到自由且寧靜。期許自己,把內在的豐足轉化為能量,一圈圈觸及他人,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美好的祝福。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