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世界各地的療癒妙方:面對悲傷】

美國精神病理學家Elisabeth Kübler-Ross曾提出悲傷有五個階段,分別是: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、接受。
其中邁向療癒最關鍵的一步-接受,往往也是最抽象、難以實踐的部分。對此,美國新墨西哥州有位悲傷諮詢師 Dr. Ted Wiard 在他的專欄中討論了關於「接受」與悲傷的關係。
他提到,接受的概念之所以困難,就在於它的語意和悲傷可能是相互抵觸的。對於人們來說,「接受悲傷」所帶來的感覺甚至找不到任何語彙形容,無可名狀的痛苦,要如何能與「接受」並行?
在定義上,「接受」是「同意」的動作,套用在悲傷進程中,也就意味著-承認失去的事實。這並不代表一切沒事或失去不會怎樣,它只代表我們對這個失去有更高層次的覺察。
舉例來說,如果有人做了讓你很難過的事,除了問「為什麼會這樣?他怎麼可以這樣?我當初如果…他還會這樣嗎?他記得我們一開始說好的…嗎?」是否也能夠跳脫出來,看見你現在事實上已失去了一位朋友,或一位很在意的人。前面的「感受」還是要找到途徑適當宣洩,但是如果感覺到那些感受已經纏繞著你、阻礙了你每日心緒的順暢流動,那麼也就是提醒你該走向下一階段的時候了。
承認失去後,我們才能真正有意識地開始從中療癒,因為大腦已經從複雜的否認等迴路中走過並且得以宣告失去的存在,這個機制便會激發新的神經迴路建構,讓認知和情緒區塊都可以開始重新根據當下的情況排列組合,而非緊抓著過去的感知不放。
Dr. Ted Wiard 形容,失去就像是情緒上的截肢,你的生命從此就被截走了一塊。而就像身體經歷截肢的人,需要有意識地清楚自己已經沒有了該段肢體,才能真正藉由復健,開啟新狀態的適應之路,在心靈層次上,我們也必須願意承認某件事情發生了、有必要進行某種轉化,以適應當前的狀態。
失去很有可能會導致一個人陷在過去中且感覺被未來給淹沒。只有開始正視失去、讓過去有悲傷的空間,接著才能漸漸轉向思索在現在的情況下,能如何重新適應、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ladailypost.com/emotional-healing-acceptance-a-difficult-word-in-grief/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