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世界各地的療癒妙方:認識童年情感忽視】

在童年時期,若原生家庭總不把你的「感覺」當一回事,你在潛意識中將接收一個訊息:「你的情緒沒什麼重要的。」通常在兒時接收這樣的訊息,你會自然而然地適應它,不知不覺中,長成一個無法覺察自身感覺、甚至經常將自己與情緒隔絕的人。
孩童時期的情緒忽視,很容易影響成人的感知和連結能力,甚至阻礙一個人真正享受生命。
對此,Jonice Webb博士提出了六個策略,幫助你從童年的情感忽視中療癒:
1.注意你自身的感覺
你必須很有意識地定位自己的情緒,去注意它的流動、傾聽這個情緒所表達的訊息。
2.第一步和最後一步,都是傾聽自己的聲音
長期忽視內在情緒,可能導致你無法信任自己的判斷,仰賴其他人的意見來做決定。要找回自己的力量,可以從傾聽自己做起—在做決定的過程中可以詢問他人,但切記第一步和最後一步,都回到自己的感覺和判斷。
3.積極尋求樂在其中的事物
根據研究,童年受情感忽視的人,長大後腦中的腹側紋狀體有發育不全的現象。這個構造是報償迴路中重要的角色,因此要能改善此部位的功能,便要留意自己喜愛、享受的事物,且積極去實行。
4.駕馭你的衝動
與自己的感覺失去連結,也會造成情緒控管的阻礙,進而使你在情緒的驅使下,做出會後悔的行為。學會駕馭你的衝動,意味著你需要刻意訓練自己變得更加有掌控力。
5.和自己對話
你可以重複自我喊話、提醒自己你所能做的,或挑戰內在負面的思想。
6.學會說不,設立界線
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特別難以忍受說「不」的情境。透過練習,你可以透過說「不」設立界線並給自己更多專注於自我的空間—這也是想從情感忽視中療癒的你最需要的。
曾經讀到一篇文章,探討人們經常混淆「情緒」和「行為」。例如:一位幼童因為家長不買東西給他而哭鬧。家長若只是叫他「不哭」、「不可以」,那麼只是矯正了行為,卻沒有處理到幼童失落的情緒,長大後這種情緒就有可能被放大,主宰著他的行為。更理想的做法是,不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買東西,但先幫助孩子認識情緒。家長可以說:「你現在在哭,你很難過對嗎?沒關係,你可以難過,我會陪你。我們這次不能買這個,因為xxx,但無論如何我都愛你。」也給孩子一點時間哭,帶他走完處理這個情緒的歷程。
我們需要重新提醒自己: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。你是難過?是生氣?是失落?是不甘心?種種情緒都需要被感知,才有進一步被梳理的機會。
祝福已成人的我們,學著重新建立處理情緒的機制,也學著帶給孩子更成熟的情緒處理方法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blogs.psychcentral.com/childhood-neglect/2020/05/6-healing-habits-of-adults-who-recover-from-childhood-emotional-neglect/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