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經歷失戀、失親、失去工作等,往往需要一段辛苦的療傷時間。而在療傷過程中,伴隨悲傷、憤怒、失落,有時會有強烈且急促的衝動反應。吃、喝、購物、做決定,能即時帶來滿足感的行為總是拔山倒樹而來,讓人擋也擋不住地陷落。

Sven Brandsma on Unsplash

研究顯示,經歷「失去」後的大腦更容易將自己調頻至「生存模式」,他會活化邊緣系統,尋求立即可擺脫當前不適、有利自己活下來的行為。此時的大腦並不會考慮所謂「後果」,因為對他來說,「未來」是一團模糊的概念、「過去」是讓人糾結的片段,而過去與未來彷彿碰撞在一起,讓人只想從「現在」逃脫。

Alev Takil on Unsplash

大腦的前額葉皮質,負責著眼於長程的目標與回報。當邊緣系統主宰著一切,前額葉皮質便很難發揮作用,讓大腦得以平衡運作。一般來說,經歷失去後的大腦需要更長時間重建前額皮質的神經迴路,也因此,愈是能理解自己的衝動反應,愈有機會儘早刺激大腦將注意力放遠,縮短耽溺於衝動甚至成癮行為的時間。

Brigitte Tohm on Unsplash

覺察自己的行為是否出於衝動,並在理解自己衝動的同時,擁抱那個其實很受傷、很失落的自己。「原來是大腦在作祟啊!」當清楚這個道理,總是能幫助我從情緒的泥淖裡稍稍清醒過來,因為我知道情況不會一直這麼糟,相信一定有方法,讓我看到、感覺到,與當下痛苦不同的視野。

Lê Hoàng on Unsplash

是時間也好,是自發的努力也好。理解、覺察和相信,就是愛著自己、幫助自己在失去後重建存在的基礎,也學習適應新的周圍、新的看待自己的方式。 這是失去後,我們能給自己的,最好的成長禮物。

Carli Jeen on Unsplash

參考資料:https://ladailypost.com/emotional-healing-instant-gratification-vs-long-term-rewards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