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看到一個網路言論,提到心情低落時閱讀專家建議「快樂的方法是感恩」,反而會更沮喪,覺得難道一切都是不知足、不惜福、不知感恩造成的?討論串的結論是:感不感恩無所謂,找到情緒出口才是真理。

找到情緒出口無疑是重要的梳理,但這個觀點也促使我回頭想:「感恩」如何能真的幫助我們找到快樂呢?

不比較的感恩
「想想比你更窮、身體缺陷、各項條件更差的人」似乎是要人感恩的老生常談,但我每回聽見,都覺得很不對勁。我不知道為什麼,感恩必須要建立在某種不健康的「優越感」之上。外在光鮮亮麗者有你不能同理的辛苦、看來脆弱貧乏者也有你不曾經歷的幸福,以比較心態來形塑感恩的樣貌,就像是自己戴上濾鏡,擷取他人生命的片段來催眠自己。不僅不合理,也難以成為支持自己的重要信念。

不為感恩而感恩
當感恩成為金科玉律,也容易變成一種空泛的精神指標。寫著感恩日記、擠出三到五件每天感謝的事,但其實感受不到「感謝的溫度」。當那些感恩內容觸動不了自己,也就無法體會感恩要帶給我們的美好初衷。真正要練習的不只是填滿那張紙而已,而是實際靜下心來,回想發生的事情、感受人事物如何激起心裡的漣漪。

感恩是細數生命的恩賜
我常發現,安靜時刻,想起自己走過的點點滴滴,自然有感恩之情油然而生。因為我知道曾有過很美的時刻、也有過很糟的谷底,眼前依然是無法預知的風景,可是我擁抱著自己的光芒和傷痕,覺得一切都是故事、都是珍貴的經歷。就是這樣的時刻,開始懂得,感恩不是形式、不是念頭,而是深刻細緻、自心間流瀉的一種感動。

感恩是信任與世界的連結
忙碌生活中我們常會與周遭環境脫節,但如果有機會到大自然之中,經常會覺得通體舒暢、被森林藍天大海所療癒。能夠欣賞自然的脈動、意識到大地供給我們生存的養分,也會很直覺地帶出感恩之心,讓我們信任與這個世界的連結,彷彿活在被守護的生命體之中,飽滿而有力量。

別讓投射心理作祟,誤把倡導感恩的美意解讀為對自己不夠感恩的批評。事實上,感恩是打開因繁瑣事務而蒙上塵灰的心,讓原本屬於那裡的愛再次流動。無需比較、無需規則,只需你踩著自己的步伐,感受一幕幕生命風景、一段段或努力或歇息的自己。每個篇章都很重要、每滴淚水和每次笑顏,都是值得感謝的獨一無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