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察是什麼?

關注心靈成長的朋友,一定對「覺察」這個詞不陌生。「第一步是覺察、要在生活中有更多覺察、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覺察情緒……」覺察看起來是如此重要,卻又是那麼抽象。究竟,覺察是什麼呢?
覺察是放慢身心
被工作、家庭追著跑,我們每天帶著自己出發,卻未必真的跟自己在一起。慢,不是真的把待辦事項拋到九霄雲外,是學著忙而不茫。試著在行程之間,做幾個深呼吸,為上一份工作畫下句點,也為下一份任務邁開步伐。可行的話,在睡前把整天完成的事情想過一遍,像跑馬燈那樣地,感覺自己走過這些,日日踏實的況味。
覺察是打開感官
每天走一樣的路、吃一樣的早餐、做同樣的例行公事,人很容易在忙碌中陷入無明,削弱了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。這狀態持續久了,常引起莫名煩躁,憤怒、鬱悶的情緒一旦累積,對身心靈都不是好事。打開感官,也就是練習讓麻痺的知覺復甦過來,儘管在相同生活節奏中,也能體會出點滴不同層次。試著寫下每天印象最深的新感受,你會發現原來關起感官的自己,錯過了這麼多!
覺察是認出情緒
除了基本的知覺層次,覺察更深的意義便是向內探索,真正認識自己。大腦會選擇以慣用的模式應對相似情境,如果沒有意識到這個迴圈,原本恐懼的更恐懼、原本逃避的更逃避。在每個經驗情緒的當下,都問問自己:「這是什麼?」告訴自己沒關係,去體驗這個情緒帶給你的感受。若感覺有能力處理,你可以改寫情境的應對方式,沒有力氣也沒關係,至少你辨認出它,而且誠心誠意知道,情緒是情緒,你是你,不會真的被淹沒。
覺察是對自己的承諾和行動
有意思的是,我覺得覺察蘊含著對自己的包容,但它也意味著毫無藉口地,對自己負起責任。如果看不見自己某些行為正在滋養某件事情的發展,只是耽溺於自我安慰裡,那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蒙蔽。覺察帶有一點客觀的味道,但又是很主觀獨立的思考過程,需要你不偏不倚,從自己的行為,看到觀點、看到意念、看到感受、也看到心裡的聲音。你的行為符合你對自己的期待嗎?你有付出行動,讓自己往拿回力量更近一步嗎?你是否願意放下怨懟,選擇踏上創造的路呢?
覺察是跳脫制約,對自己、對周遭深刻的觀察,目的是透過這個視角,認識自己、找到平衡。覺察是動態的過程,並沒有所謂完成的一天,可是只要開始了,就會越來越熟練,漸漸地,你會喜歡上自己,喜歡上活在覺察裡的每一天。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