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曾注意過,自己在Line、Facebook、IG註記的格言或是座右銘,背後可能隱藏著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統,且可能形成綑綁生活的框架呢?

《人類木馬程式》書中提到,座右銘是幫助我們看見人生執著的一個具體切入點。舉例來說,有人認為「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」,雖然我們普遍會感覺這是一句勵志格言,但也很可能奉此為圭臬的當事人,會發現自己有傾向計較得失的特質,並對於收穫與付出不對等的事件易感憤怒。這是因為,家庭、媒體、社會從小無形中灌輸我們許多信念系統,當我們緊抓不放時,往往成為雙面刃,造成生活中的執著和痛苦,甚至可能阻礙我們看見在這些束縛背後,真正開闊的可能性。


你以為的雞湯,可能變成毒藥
有位朋友常常把成為更好的自己掛在嘴邊,一樣是一句勵志正向的話語,但沿途不斷地追、不斷苛求和自責,後來才發現埋藏在心底一直都有「我不夠好」的聲音。這份匱乏使得他無論追到了什麼,都帶著恐懼不安,無法真正敞開心胸欣賞過程的美、欣賞自己的獨特。仔細審視,其實有許多看似正向的引言都藏有類似邏輯,這並不是說所有正向的話語都要被屏棄,一樣的行為背後仍有不同起心動念,而這個念頭的設定才是影響整體信念的關鍵。


出於愛,還是出於匱乏
檢視念頭的設定,最直接也最簡單的,就是問自己:這個動機是出於愛,還是出於匱乏?如果是前者,你會感覺到自己不慌不忙,沒有要追趕誰,也沒有要跟誰比較,你對生命有一份敬畏和感謝,感覺每一口呼吸都在滋養自己,開創屬於每一天的全新視野。你會發現分享自身的喜悅變得簡單,不需要立下散播歡樂的願景、不需要帶著拯救他人的情懷,就只是認真生活,自然釋放美好能量。


整理念頭,就是調整頻率
我們依然可以追求精進、可以做更好的自己,只是清楚知道自己不是為了追遙不可及的未來,而是正在創造人生。當頻率被調整到這個向度,跨出的每一步就更踏實,不會再向外探問:如何增加自信?如何不在意別人的眼光?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、為何而做,專注在顯化所想,而不是受到他人的步伐和價值觀影響,是每個生命本自俱足的能力!


你的座右銘是什麼呢?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