貼標籤是人類的一種需求

疫情期間,除了如常書寫文字,也同時觀察著網路上大量的資訊言論。對著別人品頭論足的狀況,比起平常有過之而無不及,好像除了講別人閒話就無話可說似的,「觀點」和「評價」漸漸變得模糊,多的是從自身好惡出發試圖定位他人的評價,少的是真正秉持尊重和承認自知未必是全貌的觀點。
有次,我在心理師的書上看到,「貼標籤是人類的一種需求」,透過貼標籤,大腦降低認知成本,也是經驗形塑世界的基底。
看到這裡,對現象多了一份理解,雖然有時覺得,恣意評論的行為已經不是在降低認知成本,反而是耗費過多認知在想辦法尋求社群認同。當然,全然中立的態度也有點不近人情,想像無論朋友跟你說了什麼,你都說「可能那個人有他自己的想法/背景/原因」,大概就變成圈子裡的句點王吧。
我想過要如何從自己開始,降低犯貼標籤行為的機會。像是,把生活過得精采,就有很多值得歡欣分享的事物,你可以製造朋友間嶄新的話題,而不是整天一起道是非。或是,讓自己廣泛閱讀很多故事,當別人提起某個現象,你腦袋裡就有另一個觀點的具體故事,可以提出來給大家討論。還有,也不讓自己輕易成為恣意評論的管道,凡事後退一步想,我們本就難以看得見全貌,但絕對不要自陷於井口。
冷嘲熱諷、用別人的單一行為評斷他的價值或動機,斷章取義、放大事物的醜陋面加以撻伐,在亂世之中更顯得紛雜,挑起族群的憤怒、輕視、自傲與敵意,這些恐怕都不是快速蔓延的疫情,想要教會我們的事。
我能試著理解貼標籤是人類的一種需求,可我也願意學習從自己開始降低貼標籤的傷害性。用更平穩的心,互相支持,看起來會淹沒我們的都是考驗,而唯有愛與盼望,能帶著我們療癒彼此、療癒這個世界。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