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常生活的四個反思

疫情再度變得嚴峻,值此人心浮躁的時刻,如常生活成了眾人最大心願。想起跨年時好多人興高采烈亟欲送走2020,然而當時全球疫情方興未艾,我們彷彿也都嗅得到,疫病的考驗還沒能這麼快結束。
一開始,如常生活指的是儘管啟動遠距,我們仍然在家替自己安排好生活節奏。但是,有些行業不是啟動遠距而已,可能也被迫停止運作,經營者除了努力如常地生活,更要背負經濟和生活壓力。所以擔憂、恐慌、焦慮甚至是憤怒如浪襲來,伴隨著環境的未知感、資訊塑造的緊張感,陷溺其中的人,總有深深的絕望。
對於疫情期間要如何緩解情緒黑洞,網路上已有許多相關資源,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,是從比較理性的角度,檢視生活的各個方面,可以因為疫情,有怎麼樣的反思?
工作:疫情帶來的創新思考
時代畢竟是不斷向前滾動,今天可能是疫情、明天也可能是新的科技,都會衝擊到舊有工作模式。與時俱進的唯一出路,就是研擬創新策略,想想你所擅長的事情,除了現在的方法、還有沒有別的途徑可以分享出去?你需要尋求哪些跨領域的人合作?可以諮詢哪些專家的建議嗎?在愈來愈強調全人整合的時代,你提供的服務可以怎麼充值,讓原先的體驗更為升級?需要保持距離的時候,文字、影像或是其他多媒體,能夠成為加分的工具嗎?又或者,你一直都做著一份可有可無的工作,這次的打擊能夠喚醒你盤點自己所愛與所長,重新打造一條更貼近志業的路嗎?
財務:變動提醒的規劃反思
檢視你的緊急預備金是否足夠,平時開銷能如何做更妥善的分配。每個人的金錢觀念不同,因此在檢視財務規劃時,不是一味地檢核比例、數字、項目,而是要更深入去看,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金錢觀。是否總有強烈的匱乏感,形成你的某些消費和儲蓄行為?會有購物衝動,卻感到後悔的現象嗎?不需要的東西能有效斷捨離嗎?允許自己讓金錢健康流動,而不是限於犧牲嗎?我們對金錢的恐懼、匱乏感其實很普遍,其中又有許多是承襲自家庭或生命早期生活的思考系統,短時間內不容易改變或鬆動。但外在環境是最好的鏡子,如果已經有不對勁的情況,就要下定決心好好面對,你的願意,會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方法,為自己的財務規劃做出更完善的計畫。
人際:距離形成的互動模式
只能與朋友線上往來、生活圈似乎明顯縮小,無疑是人際關係的一大衝擊。然而,身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年代,我們一方面反省著網路世界的包裝現象,一方面也必須善用趨勢,思考如何在線上做更有意義的交流。凡事都有一體兩面,即使身在社群洪流中,你仍保有權力決定:要讓什麼看進心裡、要說什麼給其他人聽。隨時保持覺知,選擇自己需要的資訊,也好好管理你要發出去的訊息。網路仍是不可抵擋的發展趨勢,過去我們是如此快速走到這個時代,下一個紀元也終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態來臨,與其限制使用或強烈抨擊,不妨更明智地找到自己能掌握的使用模式,運用它強化你的人際交流,而不是隨波逐流迷失在浪潮之中。
自我:環境啟發的內在成長
每次的外在限制,都啟發著我們向內探尋。開始自問:生命裡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?倘若綁手綁腳的日子持續著,外在貧乏相對於內在富足,你想如何重新定位自己、又要如何找到飽滿心靈的那把鑰匙呢?慢下來,也靜下來,去看見每個念頭裡,蘊藏的價值觀、情緒、信念或經驗足跡,你可能會更了解自己,也可能會生出許多疑惑,試著把他們記錄下來,並且以閱讀、搜尋或諮詢的方式,為這些心得找到出口。一步一步,你都比以前更接近掌握自己的核心。
「如常生活」不是夢幻口號,也不是奢侈的浪漫,它是磨練著心志要我們如實面對每個面向的生活,採取行動打造與生命目標更相符的旅途。一起努力度日如常,是我們能給彼此最深刻也最美好的祝福。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