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問在家會不會不知要做什麼?我說不會,因為有好多想看的書、想寫的東西、還要花很多時間陪小孩。的確,在家生活對自由文字工作者的我來說並非難事,但對習慣在外跑來跑去的人而言,這樣的生活之所以引起情緒騷動,除了對疾病的恐懼以外,還包括了生活的被剝奪感。

要如何整理這種被剝奪感,找回自己的掌握力呢?我覺得改變是重要的,但在改變之前,還有幾個重要的覺察:

1. 處理「不能改變的事」帶來的情緒
環境的限制、工作場域的不合理、社會集體的無奈…,很多議題非常複雜,並非一時半刻可以改變。辨識出這些不能改變的事,看看自己是否因為它們而激起情緒,像是焦慮、煩躁、憤怒、害怕…,允許自己有這些感覺,但也清楚這些都只是情緒能量,不是真正會壓垮你的惡魔。

2. 看見「可以改變的事」還有哪些
穩定情緒後,找出可以改變的事情。必然要做的事,如何用不同心態來幫助自己度過?沒想過要去做的事,是否可以納入規劃中,以達到滋養自己或事半功倍的效果?把很想做但明顯不能做的事情先擱下、專注在你可以做的事,寫下來,時時提醒自己。

3. 克服心理障礙,開始改變
儘管看見可以改變,知道和做到還是最遙遠的距離。你可以選擇認真分析做不到的原因,並試著移除這些障礙,也可以略過分析、直接以奮力迎戰的心情,開始為自己設立小段目標。從確定可以達成的一小步開始,慢慢增加難度,參考例如《原子習慣》提供的實用方法,為自己建立新的模式。

4. 行有餘力,也為他人提供支持
最後,在疫情長期抗戰的當頭,不要忘記做彼此的支持。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,所面臨的艱辛程度和類別也有所不同。先好好照顧自己、家人,行有餘力時,也別忘了用可行的方式,協助周遭或是你所關注的族群。病毒藉由人與人的連結快速擴散,然而支持也是,別小看每一份善念還有祝福。

疫情剝奪生活的形式,但不會奪走我們的心。我們一起努力。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