擁抱所有的真實

如果不打分數,我會落在哪裡?
這是本週 #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 後,我在思考的事。講師何則文與我們分享經由四步驟,聚焦職涯選擇,分別是了解自我、設定目標、實踐道路與更新進步。其中在了解自我這一步,講師運用了「生命之輪」工具,引導我們畫出八個區塊,為自己的健康、休閒、財富、人際、靈性、學習、家庭、職業評分,依此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有所量化,檢視自己如何做出全方位符合當下需求的藍圖規劃。
講師也特別提醒我們,分數高低不代表優劣,一切定義都由自己決定。
我想起學生時期那個打分數上癮的自己。我把每個小時畫成格子,填滿當天的讀書計畫,一週結束後,以100分為滿分,像改考卷那樣在右上角為自己評分。那時候,我從不給自己100分,思想也很二元,把分數的高低直接對應表現好壞。名列前茅很多年時間的我,甚至會害怕考上第一志願,因為在得到第一名時,我感受到很多同儕的攻擊、老師的期待,我的內在總有成就感與羞愧感並存,常使我無地自容。
近幾年閱讀心理學、精神分析書籍,漸漸了解那錯綜複雜的情緒,背後難以一言蔽之的心理機制與成因。我安慰那個焦慮於端出好表現,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舒心的過去自己,也下定決心,不再心繫「要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」,而是「擁抱我所有的真實」。
走過這些歷程,面對「生命之輪」,我更喜歡自己訂下目前最在意的向度,從中去感受自己與之連結的品質,並適時為自己補充需要的能量。沒有人規定生命值得在意的非得是這八個向度,也沒有人規定要樣樣均衡。在使用任何量表、自我評估工具時,只要記得它是來幫助我們的「工具」,不是「標準」也不是「模板」,如此一來,我們就能更具創造性地悠遊於生命之中,看見真實的自己、訂下與本質使命真正相符的目標。
之前的課堂曾有講師提過,評估興趣能不能成為職涯首選,要問自己兩個問題:我是否接受做這份興趣會遭遇挫折辛苦?以及我是否準備好要將這份興趣拿來與外界做交換?我感覺這些問題也很適合拿來這堂課上一起思考,幫助突破「想做的事」可能有的盲點,讓目標更易落實。
對於從第一堂課開始參與的我來說,這個禮拜像是過去的總結與概括,激發我們繼續認識自己、好好定錨、跨出第一步行動、用成長型思維走出專屬的路,並練習與外界交流。
我開始了解,不打分數的時候,不必看落在哪裡,而是清楚感受自己落下的每一步,就像《被討厭的勇氣》裡一句:「所謂的人生,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,跳著的每一瞬間,成為一連串的剎那。」承諾做最貼近自己的人,一路上肯定有滿滿寶藏、無價收穫。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