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職兩年,我學到的事

我有兩個孩子,一個將屆兩歲,一個將迎一歲。自我介紹時,說出「我是全職媽媽」,常常換來對方的句點。
我總有種說不上來的孤立感——母職顛覆了我的生活,而這個世界或旁觀、或無言,究竟母職帶來的除了家事和育兒,還能有什麼值得探究的生命學習或成長?我想寫下來,母職兩年,我學到的事:
負責不是硬吞,是學習與脆弱相處
生小孩是自己的選擇,所以辛苦不該怪罪任何人,也不該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。我百分之百同意這件事,但是我也認為,能夠承認並學習與自己的脆弱相處,是母職路上很重要的事。
成為母親,尤其是全職,帶來的生活改變是非常巨大的。照顧和教育都是母職需要的能力,多了0~3歲幾乎整天時間都必須依賴著你才能生存下去的嬰幼兒,全新生活模式可能是生產前憑空怎麼想像都難以體會的。
承認自己也有受不了的時候,應該是被允許的權利。
承認之後,才能開啟改變,跟伴侶討論替代方案或時間分配的可能、釐清家庭任務的優先順序,哪怕只是微幅調整,都能在自己需求變得更清晰的前提下,找到更多力量。
千萬不要因為他人一句「生小孩是你自己選的」,轉而壓抑所有情緒與需求,最後以各種形式承擔母親不滿的,還是懷裡最親愛的孩子。
負責,並不是吞下所有責任,而是有勇氣面對自己的脆弱,找到力量與方法,繼續前進。
為母不會則強,母愛未必天生
母職路上遭遇挫折,旁人往往一句「為母則強」,要我們堅強就是。事實上不是這樣的,有許多時刻,我感覺孩子是孩子,而我是我。
我不會因為成為母親,自動「變強」——如果我熬過懷孕歷程的不適、度過生產過程的危險、撐過半夜擠奶的疲憊、鼓起勇氣一個人在家照顧兩個嬰兒,那都是生命拋給我課題,而我每一次都做出了如何應對的選擇。
當我誠實地看著懷裡嬰兒,我也明白母愛不是理所當然,那是我要一輩子學習與經營的藝術。孩子雖出自己身,畢竟有不同個性,和我們生命中自己挑選契合的朋友、伴侶不同。就像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各有故事,血緣是一種精確的同源,但並不是以愛為名,簡化一切內涵的互動模式。母愛未必天生是很自然的,不需要因為「感覺自己不夠有母愛」而沮喪。
「為母不會則強,母愛未必天生」,當我們接受這個觀點,也就開始允許自己,可以有不強、不愛的時候。這些時刻的來臨只是提醒,要我們再往內看一些,看自己的不舒服,究竟是因為什麼?
《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》一書中,作者朴又蘭提到:
「『母親必須無條件愛孩子』」是這個世界共同建構出的幻想,也是一種母性神話。
她解釋,被自己經歷的創傷與匱乏壓垮的女性,經常無法發揮母性。
「了解自己的女性,將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去發現新的母性,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能夠分辨清楚自己該捍衛什麼,又該守護什麼。」
告訴這個世界,請不要以愛之名,綁架每個母職背後的靈魂。同時允諾自己,在認識自我的路上持續付出心力,重新定義你心目中的母性,在母職這條路上注入你自己的風格。
母職裡的原生家庭影子,帶來自我療癒契機
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某些情境重現,總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小時候。有時,情緒反應甚至在我們覺察之前就先出發,事後才後悔不已。母職路上,需要常常凝視勾起我們內心深處傷痛的事件,學著為當時的自己找出口。
《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》提到:
「『內在小孩』就是曾經無法如實做自己的『小時候自己』。他為了想被大人肯定、關愛或滿足期待,甚至是單純想生存,所以壓抑自己的想法與需求。」
如果我們不能辨認出這個內在的自己,將會不斷重複同樣的挫折情境,觸發相同的痛苦情緒,強化原先就已成為慣性的行為模式。
要有效改變大腦的慣性,就從「看見」開始。問問自己,在母職路上是不是有些重複出現的困擾?你當下的感覺如何?這份情緒從哪而來?記憶裡的不悅,如果你現在有能力改寫,你可以怎麼做?
當你決定走上療癒之路,療癒就已經開始。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,讓受傷的地方成為展開修復、重新創造的機會吧!
母職是身份轉變,也是伴侶關係的另一個層次
有了孩子後,伴侶共同承接了親職身份。在談論親職角色時,不是只區分神隊友、豬隊友而已,伴侶育兒的態度、方法、情緒,自有其軌跡可循,彼此要怎麼合作、面對困難有什麼反應,都牽涉著各自更深的成長經驗。
前一點談到母職路上需要認真處理自己的原生家庭課題,延伸至此,也就是伴侶雙方都需要學習從原生家庭經驗裡成長,同時也要學會如何同理對方。
《情緒共振》書中談到,對於某單一事件,你可能會期待對方跟你有一樣的判定標準,當你的情緒先上來了,對方卻只是一副「這到底有什麼要緊」時,衝突極容易一觸即發。在生小孩之前,這些「事件」未曾出現在愛情關係中,因此雙方也可能都是第一次看見對方在育兒觀點上的地雷、堅持、脆弱和盲點。
再一次地,學習去看見。看見你們正在經歷全新階段、看見原生家庭可能帶來的影響、看見自己期待在伴侶身上獲得的需求、看見內在的恐懼與擔憂。用一點時間暫停下來,傾聽對方的感受、也表達自己的感受,讓彼此有空間建立更深的連結。
接受伴侶關係走向不同層次、彼此都願意為了更深的連結而努力溝通調整,伴侶關係會成為親職路上重要的養分。而這些養分,也都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生命初期認識的人際關係。
區分母職體制和母職經驗很重要
記得一次在「High媽心理師」的粉專頁面看到她討論「母職體制」和「母職經驗」,當下驚為天人,覺得這正是很多人沒有去看見的兩個層次:
「母職經驗,指的是成為母親以後,環繞著母親這個角色所為我們帶來的各種經驗,生理上的、和寶寶互動上的、付出愛照顧與接收到孩子回應的各種經驗。而母職體制,則指的是在這個主要還是在父權體制下運作的社會文化,對於母職的兩個潛規則與設定:母性天生、小孩的需求至上。」
換句話說,母親感覺「看見寶寶笑,一切都值得」的奇妙感受,是所謂的母職經驗,而許多伴隨成為母親而來的束縛感、莫名的罪惡感、面對外界乃至於長輩評論的壓力,可能都是母職體制在運作。
除了放大母職經驗、淡化母職體制帶來的壓迫,能夠在育兒陷入低潮時辨識出體制和經驗的不同,也能很大程度幫助我們穿越情緒,聚焦在自己和孩子身上。
傳統「小孩需求至上」的教條過度壓抑了媽媽身為人,自然有的內在狀態和需求。學會先照顧好自己,母親的穩定將緊密連結著孩子的核心,幫助彼此在親子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依附,也讓彼此都在其中成長。
偶爾失控也沒關係
相信許多母親都閱讀過情緒管理的文章、也知道任憑怒氣發作、對孩子大吼大叫恐懼威脅,並不是恰當的教養方式。經常在情緒過後,自責不該對孩子發怒,但心裡同時充滿無助,要時時刻刻恢復平靜怎麼會這麼困難!
《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》作者Naomi Shragai提出身為心理師面對個案的觀察,即便童年有良好的依附經驗,不一定就能一生都免於內在的衝突,孩子也可能依然無法應付職場上的眾多挑戰。
也就是說,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童年、沒有完美的親職模板、沒有完美的教養方式,也沒有完美的人生。設定教養目標時,大家都希望孩子擁有許多正向特質,開朗、自信、勇敢、善良……,可事實上,也有研究顯示,矯枉過正的教養態度可能過於壓抑孩子的負面感受,反而使他們沒辦法真心接納自己的所有面向,同時也無法真正接納其他人。
動態平衡,才是最終的原則。允許流動,允許情緒有起有落,讓每次的感受都被自己承認,越是開放、越是自由,越是能在動態中達致微妙平衡,就像跳舞一樣。
學習成為自己,也讓孩子成為自己
學習成為自己是母職裡非常關鍵的課題。清楚自己內在深處的創傷、需求、脆弱和慾望,短短一句話,卻需要一顆很願意擁抱真實、相信成長、不斷在覺察中走出新路的心。
作者王理書在《養出有力量的孩子》說:
「當我們用修行的角度,來觀看親子的困難時刻,會將受困的認知框架,轉換成學習的角度。」
這也就是如實接受來到面前的一切外境、如實看見內在因此掀起的波瀾,並下定決心不陷溺在受害者身份,每次都從中學習的心。
《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》裡有段我很喜歡的話:
「所謂的『獨立自主』,不是指實質上的獨立或經濟上的自立,而是指能夠成為自我滿足的人,從此不再將自己的快樂與自我滿足的權力拱手讓人。」
「品嚐到了從自己身上發掘快樂的滋味,無論是誰,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,都能達到這個境界。」
這是在24小時都要為另一個生命負責的母職裡,還能成為自己的心法。
每當我在母職裡感覺受困、渴望自由時,常常提醒自己「我擁有內在選擇權」。不輕易說「不可能」,當你一步步努力踏上成為自己的路,不再將自己的黑暗面和心底受傷的角落投射在孩子身上,孩子其實也將成為他們自己,這是母職路上,我們能帶給孩子的禮物。
如果正在評估要不要生小孩,請問問自己:我是一個願意真實認識自己的人嗎?
新聞總是將「經濟因素」列為生育率低下的首要原因,但這件事絕不能只以經濟論之,就像規劃職涯選擇一樣,要承擔母職,有許多要思考的生命價值。
我是一個願意真實認識自己的人嗎?對自我實現的渴望有多高?期待怎樣的生活方式?生命中哪些價值是我的優先?遇到問題時我會怎麼思考?我能夠和伴侶坦誠溝通彼此的脆弱嗎?
母職裡的挑戰,包含核心的照顧和教育課題,但更深入的,是認識自己的課題。踏上真實認識自己的路,必定會掀開一些傷痛、承認一些脆弱,儘管還不知道那是什麼,但如果你願意,就能找到力量,體驗也穿越,一路走向前。
最後,讓我們還給每個人替自己思考決定的空間。要不要承擔母職,都是個人生命的選擇,而即使成為母親,也有千千萬萬種不一樣的姿態,親餵與否、副食品怎麼準備、自己帶還是送托嬰保母,沒有任何人能置喙。
母職兩年,我學到許多,也還在持續學習中。如果下次你也遇見甫成為媽媽的朋友,不妨拋開先入為主成見,好奇地聽她說說,母職帶來了哪些不同的感受、思考的改變或個人的學習吧!
我相信,一個更能支持母職的社會,也將是更有愛的社會。
母親節快樂!🌱
No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