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讀到「臣服」這個詞,是在2019年。那時候覺得「臣服於天地之間」這句話好美,但實在不太能參透它真正的意思。

後來,我讀了《臣服實驗》這本書,作者Michael Singer記錄了自己決定放手後展開的生命旅程。所謂放手,作者也有明確定義,就是當事情來到他面前,如果浮上心頭的只是憑個人偏好做出喜惡判斷,那麼他就放手、不讓感受作主,而是「讓生命作主」。

於是他接受了一些從未想過的邀約、承擔了不在預想內的事務,最終走出了一條並非預期、但又圓滿地串起他使命願景的路。

這個過程,也有個很美的名字,叫做「順流」。

臣服與順流,從此在我心裡有了特別的位置:我總會想像,那是面對著潺潺流水、耳聽蟲鳴鳥噪、腳下踩著篤實土地,陣陣清風中還有瀑布夾著青苔的味道,陽光不刺眼,溫溫柔柔地,而我就在那裡,深呼吸,擴展自己的胸口,心裡沒有雜念、沒有焦慮恐懼的空間,只有寧靜,只有願意,只有繼續往前走。

在我心目中這好像就是,臣服與順流最具象的樣子,在大自然裡,感覺自己最接近整個宇宙旋律,於是跨步而去、隨順因緣,欣賞生命的每一個瞬間。

然而愈是走遠、愈是發現,臣服與順流並不是每回都起源於舒坦的。

就像Michael Singer所言,臣服意味著放下小我的慣性思維、情緒反應,甚至是下意識的抗拒和排斥。我們所厭惡的人事物,往往藏著最深刻的靈性課題。

我自己在關係裡最是深刻體會這回事。

或許是因為年少時在學校被排擠的負面經驗,長大後我發現自己常對「建立關係」產生拒斥感,很容易因為別人一個小處不對頻,就讓我想遠離、回到獨處的小框框裡。我甚至也不願意去主動解釋我的想法,因為我下意識認為對方不會懂、也很害怕引起衝突、再加上太想要保護自己的「隱私」,以致於總是和別人保持著安全距離,難以真正融入一段關係。

也許是宇宙捎來的課題,在我安於獨處一段時間後,很自然地開始從閱讀、課程學習中,思考「連結他人」的重要。影響我至深的一本書是《靈魂的出生前計劃:你與生命最勇敢的約定》,當關係讓我開始產生退縮感,我練習自問:「如果這是靈魂答應要經歷的課題,那我究竟是為了什麼?」這個問題讓我瞬間脫離受困的情境,著眼在我要學到什麼?我能做些什麼?

我不再花精力去抵抗關係、不再無止盡抱怨對方無理的行為、也不再糾結「他為什麼會這樣」、「他怎麼可以這麼說」,而是努力地剝開情緒迷霧,深入探索「他說了這話、做了這事,讓我這麼不舒服,這個不舒服究竟是什麼?」

漸漸地,我藉由人際關係更認識自己的脆弱點、黑暗面,並藉由溫柔地承認和接納,練習釋放來自過去的厚重情緒,擁抱真實的自由。

這並不是一個有終點的過程,我感覺一生都將在不同的關係中有新的觀察和學習。然而我終於明白,每一段關係會來到生命中,都有它妙不可言的理由。

臣服與順流對我來說是這個樣子的,讓生命裡的發生成為鏡子,照向內在最深的地方,如果願意放下第一層防衛和情緒反應,好好就此機會認識自己、也認識這個世界,反而有出乎意料收穫。

每一次收穫都像是重生,重新融入宇宙之流,帶著又輕盈了一點的靈魂,翩翩舞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