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心帶路的花藝創作
陰雨天,訂了花商的宅配花盒在家玩花。暌違七個月沒創作,也是第一次嘗試課堂外不自己選花,看花商隨機搭配什麼,就運用什麼花材。想想其實也很像現在這種微限制的生活。所謂「生活給你檸檬,就做成檸檬汁(加糖)」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:總要想辦法,把眼前的日子過得有味。
「老公說我可以不用為家裡的經濟負擔煩惱,但我還是覺得自己好像需要再多賺一點。」、「我現在沒有伴,其實很希望可以找到一個人愛我,但這好像不切實際,我要學會照顧自己才對。」、「我想有更多被愛的感覺,但他們都說是我太不成熟。」
你心目中的30歲是什麼樣子呢?
20歲初,經常想像自己30歲的樣子。那時社會還流行以30歲做分界點,很多長輩都說,到了30就應該定下來,在某個職場領域中紮根。戲劇、書本也經常以30歲輕熟女性為主角,塑造鮮明獨立的自信來對比初出社會的傻模樣。種種潮流都帶給我們一種印象:30歲,不是屬於摸索、迷惘的年紀。
你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擁有療癒自己的能力嗎?在紐約從事能量治療工作的 Deborah Hanekamp,認為每個人專屬的療癒妙方,不在任何一種老師或工具身上,其實能治癒自己的,就是自己。
我總是鍾於桌花大於手綁花。雖然手綁花的確比較困難,也有很多人覺得會手綁花才是真正會花藝,不過我很喜歡的就是插作桌花時,流動在其中的慢節奏感。端詳角度、調整姿態,帶著不束縛的自由座落順序,像詩一樣。
看見一篇報導寫道20年前美國校園槍擊案的生還者,一同參與了療癒工作坊。
其中有一句話,不僅適用於如槍擊案這樣具體、重大的創傷事件,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大大小小的傷: 「經歷悲劇時,我們有所選擇。我們可以築起心牆、疏離、保護自己遠離更多的傷痛,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一條不簡單的路,那就是:敞開心胸,走上悲傷和療癒的旅程。」
小時候,讀書總要配音樂,古典的也好、流行的也行,對我來說效果一樣好。
還記得為了節省書桌空間,媽媽特地找了長方形、薄型立式的 CD player,立在我的桌前。我好喜歡按了鍵後,閘門上滑的聲音,像極了漂亮音樂盒,舞者即將開始舞動的瞬間。放入CD後,閘門下滑,看著CD開始轉啊轉,默默祈禱著這次機器不要挑片、不要因刮痕而故障,音樂順利地蔓延開來,彷彿魔法一樣。
有天聽到隔壁桌的人正在推銷一對一表達能力訓練課程。對方見學生猶豫許久,說了同事其實建議他應該要挑學生,但「覺得你不是高材生,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在你身上。但我還是算你便宜,是真的想幫你。」又說「去外面找心理諮商師也要3000塊,浪費錢,你跟我約就好,除了教你知識課程,也可以一對一幫到你的困難。」
我是很擅長也很喜歡獨處的人。不過,有非常多年的時間,我總以為能夠在團體中游刃有餘、有一群緊密的朋友,是我必須學習的課題。那樣的我,因為達不到目標或嘗試後感覺不快樂,經常擔憂這世上是不是沒有我容身之處。
最近讀到一個概念很有啟發:「你選擇創造,還是反應?」意思是說,遇見任何引發你感受的事物,是否可以跳脫慣性的、制約的反應模式,有意識地做出選擇,創造新的解法或新的下一步?
愛寫作的牌卡諮詢師 學療癒的薩滿實踐者 釀美好的花藝設計師 持續探索玩耍的二寶媽 陽光樹梢心靈樂園 創造中🌱 #靈性成長 #印加薩滿 #花藝創作 #療心卡 #偉特塔羅 #覺察 #轉化 #創造 #療癒